![]() 个人资料
| ||
博客年龄:18年9个月 个人描述QQ:8409873从事方向:农药剂型研发与工程化|高级工程师|简单介绍:本博客部分文章源于本站整理的技术资料,如果您对这些文章感兴趣,如需转载到其他地方,请给个本博客的链接!谢谢!有部分资料文献转载自互联网,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站某些内容有侵权之嫌,请立即通知本站,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免责申明:本站已尽力确保所提供资料是准确、完整及最新的。就所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对特定用途的适合性而言,我们不作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呈述。因该资料或依赖该资料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损失,我们概不负责。 各类新闻来源于网上搜集,不代表我们和任何单位的观点。根据网络惯例,在未申明版权所有权享有免责权。 | ||
![]() 日志正文
|
||||||||||||||||||||||||||||||||||
转载来源:农资人论坛 吡虫啉拌种的剂型选择
目前吡虫啉常见剂量有乳油、可溶性液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泡腾片剂,直接登记土壤或种子处理的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悬浮种衣剂、湿拌种剂等。 经笔者检索,已有研究证实,大多数常见有机溶剂均可对植物的生长及生理过程产生胁迫作用(stress):即对植物生长产生伤害。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实验绿色植物暴露于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和石油醚的生长情况,并测定了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过氧化物酶(POD )和过氧化氢酶(CAT) 等生理生化指标。
实验发现,在有机溶剂的影响下,植物细胞结构不同程度地发生弯曲变形,引起植株形态改变,导致畸形或阻碍种子萌发;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均大幅度下降,破快植物营养合成,导致植物生长受抑制;丙酮、乙醇、二甲基甲酰胺大幅度降低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说明三类物质可导致酶失活或蛋白质合成受阻。
植物生理生化研究证实,有机溶剂或其代谢产物势必导致植物细胞膜脂的变化,引起细胞膜渗透,从而破坏膜的基本功能,使转运机制失调,进而引起细胞结构的变形,导致植物结构功能及代谢紊乱而衰老。这种作用与溶剂的性质有密切关系。理论分析,不考虑毒力,有机溶剂在水中溶解度越小,越难溶解于水中被植物所吸收,对植物影响越小。以上实验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醇类物质(乙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DMF)均可与水混溶,但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最大。而这三类物质是吡虫啉制剂中应用最广泛的助剂或溶剂:
注:悬浮剂中必要添加抗冻剂,以保证其中的水在零摄氏度下不冻结。
如上分析,吡虫啉乳油、微乳剂中确定含有对种子危害极大的助剂或溶剂,坚决不能用于拌种处理。目前发生的吡虫啉拌种药害,绝大多数是由吡虫啉乳油或可溶性液剂引起的;
吡虫啉悬浮剂组分中,可对种子存在安全威胁的物质主要是乙二醇或丙二醇类抗冻剂成分。醇类物质易挥发、易降解,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对种子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拌种入土后遭遇低温,乙二醇挥发、降解速度顿减,加之醇类物质极易在种子、幼株内累积,此时即存在极大的药害风险。药理推断,醇类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中毒,多表现为抑制植物有氧呼吸、破坏植株营养合成、酶失活或蛋白质合成受阻、降低叶绿素含量、根系活性下降或生长受抑制。
由于2011年春季北方大部分地区温度明显低于往年,山东部分地区使用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剂拌种的花生,在种子萌发期及幼株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药害症状:种子霉烂、出芽率降低、毛细根稀少、茎基部发黑。以上症状与药理学分析是吻合的。
药物颗粒细度对种子安全性影响
针对“喷雾”用剂型,药物颗粒越细,喷施后药物分散度越高,药物利用率越高,防治越有保证。但针对“拌种”用剂型,药物颗粒细度直接关系到两个要素:药物利用率及药害风险。
拌种用剂型从功能上分为种衣剂及拌种剂。从农药剂型来说,种衣剂并不是一种新剂型,而是具有一定粘附性能的悬浮剂中的一些特定制剂,专供种子包衣用,不可作其他途径。具体加工方法与悬浮剂相同,只是在配方中需有一种成膜剂,能使种衣剂在包裹种子表面以后形成一层不易脱落的干药膜。包衣种子播入土内,种子吸水萌芽,药膜也吸水而膨胀,逐渐释放出农药,发挥药效作用。拌种剂在大类上属于粉剂的一种,要求粉粒细度很高,以便于粉粒牢固地沾附在种子表面。
常见农药剂型中,依照药物颗粒细度,水分散粒剂入水崩解后药物颗粒最为细微,然后依次是悬浮剂(含悬浮种衣剂)、可湿性粉剂(粉剂一种)、拌种剂。
如喷雾使用,水分散粒剂药物利用率最高,效果最突出,最差是粉剂。但如果考虑拌种处理,(湿)拌种剂综合表现最突出。
Lolitan·Ragus在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豆种子吸水过程中,发现种皮上存在大量种皮孔,并于1984年发现种皮孔在种子吸水初始阶段作用大于种脐。如药物颗粒过细,则在拌种过程中,药物颗粒极易进入种皮孔,轻则堵塞种皮孔,阻碍种子萌发过程中对水分的吸收;如大量有效成分进入种皮孔,实际上在种子局部位置营造一超高浓度,致使该部位细胞膜破损,内含物外渗,导致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缺乏营养,阻碍种子萌芽。
因此,药物颗粒过细的吡虫啉制剂,如拌种使用,存在较大的药害风险。河南农科院植保所刘爱芝研究员在《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一文中表明,在相同剂量下(4.0克/公斤种),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后小麦出芽率及苗高明显低于采取湿拌种剂拌种的小麦。该实验进一步表明,药物粒径过细的农药剂型拌种,确实会对种子存在有害影响。
近年来部分农药制剂领域的研究人员指出,在吡虫啉粉剂中,吡虫啉与填料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并非简单的混合关系,可以理解为吡虫啉“吸附”于填料。吡虫啉制剂颗粒越细,吡虫啉成分在填料上的淋溶速度越快,即吡虫啉成分从填料上的释放速度越快,因为植物根系对吡虫啉吸收能力较大,植物对吡虫啉吸收速度也相应加大。
吡虫啉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吡虫啉浓度超过植物种子或根系最大耐受量,注定导致药害,具体表现为植物生长受抑制(前一章节已详细论述吡虫啉剂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拌种剂对制剂存在严格的细度要求,“喷雾”用剂型,制剂颗粒细度均高于拌种要求,存在较大的药害风险。
就现有制剂加工技术,湿拌种剂不是药物利用率最佳的剂型,但是湿拌种剂注定是综合表现最理想的剂型:加工难度低、易于保存、便于使用、使用过程中损耗小(农药包装内壁沾附量轻微)、无药害风险。
最后修改于 2011-09-08 20:40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