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8年9个月
访问:?
文章:2659篇

个人描述

QQ:8409873从事方向:农药剂型研发与工程化|高级工程师|简单介绍:本博客部分文章源于本站整理的技术资料,如果您对这些文章感兴趣,如需转载到其他地方,请给个本博客的链接!谢谢!有部分资料文献转载自互联网,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站某些内容有侵权之嫌,请立即通知本站,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免责申明:本站已尽力确保所提供资料是准确、完整及最新的。就所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对特定用途的适合性而言,我们不作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呈述。因该资料或依赖该资料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损失,我们概不负责。 各类新闻来源于网上搜集,不代表我们和任何单位的观点。根据网络惯例,在未申明版权所有权享有免责权。

浅谈农药晶型专利——吡唑醚菌酯晶型专利讨论

分类:理化性质
2016-09-14 15:29 阅读(?)评论(0)
作者:洪峰 

晶型专利这个概念,最早源自于医药行业,农药领域的晶型专利是后来才出现的。要了解晶型专利,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晶型。

溶解状态的化学物质在结晶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致使分子或原子在晶格空间排列不同,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称之为晶型。

同一药物的不同晶型在溶解度、熔点、溶出度等方面可能会有显著不同。尤其是一些难溶药物,晶型对药物的疗效影响很大。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始并不知道晶型的作用,经过一番波折的经历,才开始了解晶型的效用。下面我们从一种经典的抗生素讲起。
 

无味氯霉素
 
众所周知,国内企业生产的化学药物大多是仿制国外产品。考虑到使用方便与舒适度,大多数的药物都是以口服方式进入体内的。由于吃药片或者吃胶囊对患者非常方便,也容易被老人、小孩所接受,因此片剂和胶囊占了化学药物使用量的70%。不过某些国产药物在临床上与进口药物同时使用后,有时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使用剂量,两者在疗效上存在明显差异。
 
针对这样明显的差异,国内的研究人员开始对国产和进口药物进行比对研究,发现两者无论有效成分的结构、纯度,还是光学结构都是一致的,但在疗效上国产药物还是不如进口药,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科研人员继续研究,结果他们发现了一个造成差异的重要因素:固体药物的晶型不同。
 
举个例子,以前有个用途很广的消炎药叫氯霉素。这个氯霉素非常苦,小孩都怕苦不愿意吃。后来科学家们就研究怎么能让这个药变得不苦,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把氯霉素做成棕榈酸酯。氯霉素棕榈酸酯在水中溶解度极低,基本不溶,所以舌头感觉不到苦味。这就诞生出一种新药“无味氯霉素”,主要用于患病儿童服用。因为药粒不苦,小孩吃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科学家对儿童的深深关爱。
 
由于无味氯霉素是棕榈酸酯,本身并没有抗菌作用,它要在体内经酯酶水解后,释放出氯霉素后才能发挥疗效。也就是说,无味氯霉素要想起到治疗作用,要经历一个先溶解、再水解、再起效的过程。
 
可是,当国产的无味氯霉素投入市场的时候,却发现其疗效远不如进口药物,经过查找文献,科研人员才得知,1961-1967年之间,国外已经报道氯霉素棕榈酸酯具有A型、B型、C型及无定型四种晶型。其中A型无味氯霉素结构非常稳定,在水中溶解的非常慢,因此被水解的速度就慢,吃了半天仅有很小一部分在肠道被分解成氯霉素,疗效自然就差;而B型无味氯霉素结构为亚稳定型,溶解速率比A型快的多,疗效是A型的7倍。
 
令人感慨的是,我国在1975年以前生产的无味氯霉素,不论原料药,还是片剂胶囊,都是无效的A型晶体。而那时的国外无味氯霉素都以B型为主。
 
无独有偶,抗胃酸药西咪替丁,也是一种多晶型药物,之前我们生产的也一直是无效晶型。
 
战阵的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我们曾经有几种药物因为晶型的问题,生产了很久无效晶型体,但无效晶型并不是无效药物,他们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因为迈过溶解这一步,以后的水解代谢并无区别。总体来讲,目前的国产药物与进口药物的差距并不大,甚至有些药物我们做的更好。
 
说到晶型对药物的影响,首先一点是有效成分必须是固体,只有固体药物才涉及晶型结构的各种不同;其次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多数体现在溶出速率上。一旦固体药物被溶解了,晶型的异同将不再起任何作用。
 
打个比方,晶型药物可以看作学生在操场上排队,整整齐齐,互相之间拉着手,如同古代的一个战阵,具有很强的结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而这个队形如果被某种因素影响,队形之间出现了混乱;或者说老师下令原地解散,同学们变成了三五成群。这两种情况下同学们之间拉着的手分开了,晶型结构被破坏,相应的理化性质自然有了改变。
 
和医药对溶解的侧重不同,农药在应用时,目前还没有生物利用度的概念。以后会不会借鉴生物利用度的理念,来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还未可知。晶型结构对农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工过程。比如说,不同晶型的原药,硬度不同,熔点不同。如果可以改变结晶方式,让硬度增加,让熔点提高,这样对于一些颗粒剂的加工,将会有很大的作用。还有在做SC的时候,不同晶型的原药,研磨时的阻力、温度的要求,以及加工难度也有所不同。
 
正是因为农药加工过程除了助剂影响之外,无定型产品与晶型产品的影响不断加大,才导致农药领域在化合物专利后,也开始出现晶型专利。
 
吡唑醚菌酯
 
谈到晶型对农药加工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吡唑醚菌酯的晶型IV专利。
 
我们都知道巴斯夫在中国申请了吡唑醚菌酯的化合物专利,专利号:ZL95194436.3,这个专利在2015年6月20日就已经到期了。但是巴斯夫在申请了化合物专利十一年之后,于2006年6月19日又申请了一篇晶型专利:唑菌胺酯的晶型。也就是说,这篇晶型专利,从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吡唑醚菌酯的保护时间。
 
尽管知道这篇专利的人不少,但是认真看过的并不会很多。这篇专利描述的是这样一件事:市售的吡唑醚菌酯为低熔点的无定形物质,以常规方式加工SC的时候研磨设备会因为原药的粘性而堵塞,所以做不出合格的SC制剂。也曾经考虑将原药与填料预先混溶后再研磨,结果得到的制剂在高温下长期贮存会产生凝聚,也不符合要求。最后巴斯夫发明了一种重结晶的方法,可以得到熔点在62-72oC的晶体,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对于化合物专利,晶型专利的保护力度要弱的多。这篇专利对吡唑醚菌酯的保护范围和力度实际上是很有限的。
 
只不过有些人不这么想。前些天听到一个消息,让我略感意外:国内一个工厂要在国外登记这个产品,结果国外客户说,即使你的吡唑醚菌酯完成了登记也卖不了。工厂的人连忙问为什么,客户的回答很有意思:因为你的产品里面有晶型IV,侵犯了巴斯夫的专利。
 
这话听起来还蛮像那么回事的,不过仔细想想,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晶型IV的专利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因为“市售的吡唑醚菌酯为低熔点的无定形物质”,无法加工成合格的SC制剂,所以才申请了晶型专利。那么如果工厂完全按照原来化合物的专利来生产吡唑醚菌酯,得到的产品自然不会侵权。因为在晶型专利申请的时候,化合物专利的内容已经是公知技术了。
 
另外,前文也提到过,一旦固体药物被溶解了,晶型的异同将不再起任何作用。对于吡唑醚菌酯来说,如果配制成EC或者其他溶解状态的制剂,所谓的晶型也不存在,自然也谈不到侵权,同时也没有办法证明你侵权。
 
只有当吡唑醚菌酯是用来加工SC的时候,才涉及到吡唑醚菌酯的强度,也就是晶型结构问题。因此这篇专利最多保护了SC,如果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加工无定形的吡唑醚菌酯,这篇专利也就没有什么用了。至于想避免原药侵权,看看专利你就知道了,只要保证原药的含量不超过98%就可以了,这好像不难做到。
 
如果还心存疑虑,可以借鉴下这样一个思路:氯氰菊酯原药中含有多个异构体,里面肯定有高效顺式氯氰菊酯。当高效顺式氯氰菊酯受到专利保护的时候,并没有谁出面阻止氯氰菊酯的销售。
 
当然化学异构体的专利与晶型专利还是有所不同,而且晶型专利出现的时间也不长。对国内企业来说,有关晶型专利的保护也是比较初级,专利的撰写也不那么严谨,专利诉讼也时有发生,下面举个例子,探讨如何对晶型的结构进行表征。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