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资料
| ||
博客年龄:18年6个月 个人描述QQ:8409873从事方向:农药剂型研发与工程化|高级工程师|简单介绍:本博客部分文章源于本站整理的技术资料,如果您对这些文章感兴趣,如需转载到其他地方,请给个本博客的链接!谢谢!有部分资料文献转载自互联网,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站某些内容有侵权之嫌,请立即通知本站,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免责申明:本站已尽力确保所提供资料是准确、完整及最新的。就所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对特定用途的适合性而言,我们不作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呈述。因该资料或依赖该资料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损失,我们概不负责。 各类新闻来源于网上搜集,不代表我们和任何单位的观点。根据网络惯例,在未申明版权所有权享有免责权。 | ||
![]() 日志正文
|
||
个人整理的学习笔记(很花时间的,光是几个图就够笨笨的我画上半天),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农药剂型研究实验室 http://pesticide.blog.sohu.com/),谢谢~! 时间:2006/10/25 1、表面活性剂的简介 2、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分类 3、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剂型中的应用 5、国内正在开发的几种助剂
6、提高液体制剂稳定性的机理分析 【我来解释一下哦】 1)SC中,农药晶体直接析出,固液分离,在高含量制剂中更为显著,如:甲霜灵、吡虫啉等。 2)在EW中,固体从乳化微粒中析出,并进一步长大,体系彻底破坏,如:咪鲜安、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 3)在SC中,活性物微粒与连续相中的分子相互桥结,而形成分子的长大,最终成半固化状,而无法使用,例如:代森锰锌、杀螺胺、辛硫磷等。 4)在水田或滩涂施药过程中,制剂保护系统被钙、镁离子破坏,活性物分子长大并集聚,使药物失效,如:杀螺胺及微溶解度偏大的部分水田除草剂等。 5)部分包装材料诱发晶种析出并长大,如: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 7、制备微乳剂ME如何选择表面活性剂 8、PIT法(相转变温度法) 9、Phase Diagrams 相调节法
【我来解释一下这个图哦】:这种方法实验的周期较长,重复枯燥了点,但也是最为科学严谨的,比较适合院校,能拿出很多基础数据,对实验有指导意义! 10、鱼型相调节法 12、阿维菌素微乳剂ME配方调整实例 W=水相;S=表面活性剂相 ;O=油相 ;P=配方调节方向 ;W/O=油包水状态(成品制剂); O/W=水包油状态 ; LC=混乳液状态 ;虚线箭头=稀释倍数(路径相区) 【我来解释一下这个图哦】: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现在做了一个5%的阿维微乳剂,优选用了一些特别的表面活性剂。例如是硅烷类的(但是在水中不稳定,在Oil中稳定啊),怎么办?如何规避这个问题这时它的稀释倍数是最有意思的了:)如果要设定ME的推荐稀释倍数,就要尽量避开LC区的稀释倍数了 。这时这个ME在稀释的过程中会有几个相态的转变(穿过几个相区),开始油包水W/O区→ LC区→水包油O/W区(在最后的使用过程时才转变为真正的水基制剂,回避了制剂水基储存不稳定的问题),稀释过程一直都是透明的溶液,但本质变了几变了!要是你的稀释倍数刚好在LC区,就是混乳区,那就不行了,不稳定!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的厂家说我们的推荐倍数2000是好的,但为什么200倍的时候不好,甚至很差啊!有这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这个S选择了不好原因,就是的表面活性剂! 同样这个情况下它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图示: Conductivity=电导率 ; C点:转折点 (不好意思,突跃点画了不是很明显,平了点) ; O→W:稀释倍数W/O→O/W 13、对新的表面活性剂开发的新要求 1.某些农药必须同时使用配套助剂才能保证药效。如草甘膦、调节膦、2-4滴胺盐、茅草枯、麦草畏和毒莠定等,施用时必须使用指定的配套助剂(主要是润湿剂和渗透剂,有时还要使用安全剂)。
最后修改于 2009-09-02 21:13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