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9个月
访问:?
文章:2638篇

个人描述

QQ:8409873从事方向:农药剂型研发与工程化|高级工程师|简单介绍:本博客部分文章源于本站整理的技术资料,如果您对这些文章感兴趣,如需转载到其他地方,请给个本博客的链接!谢谢!有部分资料文献转载自互联网,所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本站某些内容有侵权之嫌,请立即通知本站,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免责申明:本站已尽力确保所提供资料是准确、完整及最新的。就所提供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对特定用途的适合性而言,我们不作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呈述。因该资料或依赖该资料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损失,我们概不负责。 各类新闻来源于网上搜集,不代表我们和任何单位的观点。根据网络惯例,在未申明版权所有权享有免责权。

【学术报告】表面活性剂及其在农药领域中的应用

2006-10-25 18:34 阅读(?)评论(0)

个人整理的学习笔记(很花时间的,光是几个图就够笨笨的我画上半天),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农药剂型研究实验室 http://pesticide.blog.sohu.com/),谢谢~!

时间:2006/10/25
地点:学术厅
主题:表面活性剂及其在农药领域中的应用
演讲人:张高勇 院士 (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表面活性剂的简介
      
无论何种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均由两部分构成。分子的一端为非极亲油的疏水基,有时也称为亲油基;分子的另一端为极性亲水的亲水基,有时也称为疏油基或形象地称为亲水头。两类结构与性能截然相反的分子碎片或基团分处于同一分子的两端并以化学键相连接,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极性的结构,因而赋予了该类特殊分子既亲水、又亲油,便又不是整体亲水或亲油的特性。表面活性剂的这种特有结构通常称之为“双亲结构”(amphiphilic structure),表面活性剂分子因而也常被称作“双亲分子”。

2、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分类 
   传统观念上认为,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即使在很低浓度时也能显著降低表(界)面张力的物质。随着对表面活性剂研究的深入,目前一般认为只要在较低浓度下能显著改变表(界)面性质或与此相关、由此派生的性质的物质,都可以划归表面活性剂范畴。
   *阴离子型
   *阳离子型
   *非离子形

3、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剂型中的应用
    *固体制剂:主要看助剂的分散、润湿两大作用
    *液体制剂:主要看乳化、分散、稳定(冷热储、水稀释)

5、国内正在开发的几种助剂
    *双子型

典型代表:双子吡咯烷酮


*多(低)聚型

典型代表: 油脂乙氧基化物
               化学结构式:

 6、提高液体制剂稳定性的机理分析
     *防止絮凝
     *能量的累积

【我来解释一下哦】
            ① We
Need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products storage stability. For example We Can`t controlled The Enlarge of crystal phenomenon in some products, such as the formulation of SC, EW, SE and CS of Mancozeb, Imidacloprid, etc.
            
② We Need research of high-effective dispersing agent for new formulation and need some surfactant for Water-Based Formulation.
             还是举些例子吧!The Enlarge of crystal phenomenon 现象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

  1)SC中,农药晶体直接析出,固液分离,在高含量制剂中更为显著,如:甲霜灵、吡虫啉等。

  2)在EW中,固体从乳化微粒中析出,并进一步长大,体系彻底破坏,如:咪鲜安、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

  3)在SC中,活性物微粒与连续相中的分子相互桥结,而形成分子的长大,最终成半固化状,而无法使用,例如:代森锰锌、杀螺胺、辛硫磷等。

  4)在水田或滩涂施药过程中,制剂保护系统被钙、镁离子破坏,活性物分子长大并集聚,使药物失效,如:杀螺胺及微溶解度偏大的部分水田除草剂等。

  5)部分包装材料诱发晶种析出并长大,如: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

7、制备微乳剂ME如何选择表面活性剂
         *HLB法(亲水亲油平衡值法)
         *当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被乳化物(原药、溶剂等)的HLB值相等时,乳化效果最好
         *50年代到70年代,用有机概念法。缺点:比较粗糙

8、PIT法(相转变温度法)
         *对O/W微乳液所选表面活性剂PIT应比实际使用的温度高10~20度

9、Phase Diagrams 相调节法


如图所示:W=水相 ;S=表面活性剂相 ;O=油相 ;Temp=温度变化 

【我来解释一下这个图哦】:这种方法实验的周期较长,重复枯燥了点,但也是最为科学严谨的,比较适合院校,能拿出很多基础数据,对实验有指导意义!

10、鱼型相调节法

12、阿维菌素微乳剂ME配方调整实例

                W=水相;S=表面活性剂相 ;O=油相 ;P=配方调节方向 ;W/O=油包水状态(成品制剂);  O/W=水包油状态 ; LC=混乳液状态  ;虚线箭头=稀释倍数(路径相区)

【我来解释一下这个图哦】: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现在做了一个5%的阿维微乳剂,优选用了一些特别的表面活性剂。例如是硅烷类的(但是在水中不稳定,在Oil中稳定啊),怎么办?如何规避这个问题这时它的稀释倍数是最有意思的了:)如果要设定ME的推荐稀释倍数,就要尽量避开LC区的稀释倍数了 。这时这个ME在稀释的过程中会有几个相态的转变(穿过几个相区),开始油包水W/O区→ LC区→水包油O/W区(在最后的使用过程时才转变为真正的水基制剂,回避了制剂水基储存不稳定的问题),稀释过程一直都是透明的溶液,但本质变了几变了!要是你的稀释倍数刚好在LC区,就是混乳区,那就不行了,不稳定!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的厂家说我们的推荐倍数2000是好的,但为什么200倍的时候不好,甚至很差啊!有这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这个S选择了不好原因,就是的表面活性剂!

同样这个情况下它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图示:

           Conductivity=电导率    ;   C点:转折点 (不好意思,突跃点画了不是很明显,平了点)  ;  O→W:稀释倍数W/O→O/W

13、对新的表面活性剂开发的新要求
*
开发高效、低表面张力与农药原药相容性好,可降解
*
加强助剂之间与助表面

    1.某些农药必须同时使用配套助剂才能保证药效。如草甘膦、调节膦、2-4滴胺盐、茅草枯、麦草畏和毒莠定等,施用时必须使用指定的配套助剂(主要是润湿剂和渗透剂,有时还要使用安全剂)。

    2.选用合适助剂能明显提高药效,不加助剂效果太差。如助剂农乳100号、吐温80、渗透剂Tx在浓度为0.1%时,对调节膦抑制菜豆生长有明显影响。

    3.配套助剂能满足某些应用技术的特殊性能要求,使之成为实用的先进技术。例如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对制剂载体或稀释剂以及药害减轻剂有特殊需要;发泡喷雾法对起泡剂和泡沫稳定剂有专门要求;控制释放技术则对囊皮及悬浮助剂等有特殊考虑;静电喷容技术则需要既满足超低容量要求的性能,又具有专有的抗静电剂系统;农药-液体化肥联合施用是一项省时经济的技术,要求制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或者使用专门的掺合剂等。

    4.为保证安全,应用中需用助剂。例如加入适当的抗蒸腾剂和防漂移剂,可以减少施用农药时随气流漂移造成对邻近敏感作物、人、畜等的危害。加入特殊臭味的拒食助剂、特殊的颜料,向人们发出警告,以免误食或中毒;还有不少除草剂活性极高,但选择性不足;为保证作物免遭药害,故使用时,常需配合安全剂(又称解毒剂)一同施用。

 

 

  最后修改于 2009-09-02 21:13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